挑战命运,起舞人生——记刘岩
2016年10月15日,位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市政厅,正在举行一场名为“生命在继续”的慈善晚会,来自中国的青年舞蹈家刘岩在颁奖晚会上获得了“塔拉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命运的打击下依然选择超越自我、勇敢直前的人士,向全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表达对这些勇士的尊重与敬意。而刘岩,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获奖者。坐在轮椅上的刘岩,在颁奖现场留下了一番令听者为之动容的获奖感言,她说:“人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人真正的障碍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思想,实际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这位中国女性坚毅的品质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使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刘岩的人生经历,也令所有人唏嘘不已。
1982年出生的刘岩从小就喜爱舞蹈,9岁时开始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完美的身材比例给了她优越于常人的先天条件,但她先天的肌肉素质却被老师认为很难练好舞蹈,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下腰、翻身,对刘岩来说都极为困难,这对爱好舞蹈的刘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刘岩付出了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从模仿开始,她慢慢地掌握头、重心和速度。凭着这股倔强的毅力,刘岩终于克服了困难,被顺利保送到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
2001年起,刘岩开始了她人生中频频斩获大奖的高光人生。她所表演的《胭脂扣》《红河谷》《橘子红了》等作品纷纷获得国家级比赛金奖。2006年,她与杨丽萍、谭元元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同台演出《岁寒三友》,惊艳了在场所有观众。
2008年,刘岩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唯一独舞舞蹈《丝路》的A角演员,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姿,况且还是唯一的独舞,这对于刘岩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刘岩每天沉浸在《丝路》的彩排中,刻苦练习,力求让每一个细节达到完美。眼看离奥运会开幕式越来越近,她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然而,就在开幕式演出前10天的彩排中,一场意外的发生影响了刘岩的一生。
这一天,刘岩像往常一样到达工作地点进行彩排,在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排练程序上,因一秒之差,使刘岩从高达3米的台子上掉了下去,当场昏厥,背部重重地砸在了地上的道具上。
刘岩醒来后,面对的是父母的沉默和高位截瘫的噩耗,她不能再跳《丝路》了,将来还能不能重新回到舞台,也是一个未知数。她的余生,可能都要与轮椅为伴。
在经历了漫长的绝望之后,刘岩打起精神,开启了她的第二人生:她的一生都是属于舞蹈的,就算不能在台上跳舞,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为人生起舞。
2009年,复出后的刘岩登台表演了一出全程用手完成的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灯》。她用灵巧纤细的手指,演绎着不屈的舞者精神。用刘岩的话说,对她而言,最深的夜,代表的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最亮的灯,则是支撑她前行的亲人和舞蹈。
受伤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了周围人的温暖,她决定用爱心来回馈社会,为更多身处黑暗中的人照亮人生的未来。2010年,她成立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致力于帮助家庭贫困和身体残障的孩子。2011年,刘岩举办了首届“天使的微笑”儿童公益摄影展,影展聚焦的对象是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资助的孩子们。在摄影师的记录下,原本身体有残障的孩子在接触了舞蹈之后,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2016年,由刘岩导演的舞剧《26分贝》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剧场正式上演。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带给人快乐但内心孤寂的默剧演员,在遇见一个聋儿后得到的真实的快乐。26分贝,对于常人来说这是一个听力临界的考验。在刘岩看来,26分贝也是痛苦与快乐、逆境与顺境的临界点。这个舞剧的重要性,不亚于以往她参与的任何比赛。而当演出结束,演员们全体谢幕时,观众才发现,除一位主要演员外,台上其他的演员都是患有听力障碍的聋人。
2008年到现在,13年的时间,刘岩从一蹶不振的绝望,到打起精神修学位、搞教学、做公益,虽然不能在舞台上再度起舞,但刘岩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舞蹈息息相关。“我不能走,但不妨碍我的奔跑”,这是对刘岩的人生最好的注解。
作者:张婷
刘岩(1982年6月—),女,中共党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创始人。代表作有独舞《胭脂扣》《橘子红了》,舞剧《筑城记》《红河谷》,公益题材轻舞剧《26分贝》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舞蹈大赛金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奖项。举办“天使的微笑”儿童摄影展等公益活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