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技剧《永定山河》看北京杂技的坚守与创新
文/卢曦
近年来,北京杂技团通过对杂技剧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上古系列、革命战争题材等多部口碑不错的原创杂技剧。可以说红色题材与杂技技术独特的“惊、险、奇、美”相得益彰,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英雄人物的坚毅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通过“杂技 ”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舞台效果呈现给观众,从杂技本体中迸发出的情感张力,对剧情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丰富。也正因为杂技演员们身上所具有的精气神和拼搏奋斗的精神特质,与红色题材中角色气质以及要呈现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和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高度契合。杂技剧一直是红色题材常用的舞台艺术形式,但在实际的创作中,如何创新仍是大家关注的议题。
近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由北京杂技团出品的原创杂技剧《永定山河》在京首演,杂技绝活目不暇接,让人看到了北京杂技人深耕杂技剧的信心和决心。该剧将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与戏剧、舞蹈、音乐、多媒体技术巧妙结合,融入到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故事当中。观众在古今交融的北京南中轴线壮美景观中,感受到烽火岁月里的青春芳华,更感受到北京杂技剧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景观。
北京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现
《永定山河》的故事从北京外城七门中最为高大的永定门城楼展开。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永定门这一北京城的老建筑曾发生了5次激烈的战争。通过主人公华永之和方定妤这对爱国情侣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一心救国的故事,深刻展现了抗战时期平民英雄的壮丽史诗与无畏奋斗。该剧以四幕剧的形式,以华方二人的心理变化推进剧情,剧中的进步学生掩护我方人员、传递情报、抗日游行、我军与敌军展开生死搏斗等场景,用高超的中幡技巧、钻圈、走钢丝的杂技经典技巧,时而悲壮时而高亢时而悲鸣的音乐,张弛有度,有力地将故事内核极度外放,将剧中人物对国家的爱、对恋人的情、对敌人的恨等情绪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实现了情感共鸣共振。
杂技剧《永定山河》剧照
该剧剧情并不复杂,但胜在立足北京,深挖北京红色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以“永远安定”的寓意,将永定门这个独特的精神意象赋予中华儿女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深刻内涵,也让以永定门为起点的中轴线上的人文景观引发关注,触发观众深入了解北京、了解北京杂技。
杂技艺人到杂技演员的转型
杂技演员的精彩表现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杂技是一门技术难度非常大的艺术。杂技从业者需要经过成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才有可能在台上绽放光彩。在当代舞台艺术发展趋势下,杂技剧应运而生。这对杂技演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杂技技巧要精湛,同时还要具备戏剧演员的功力,演员对剧中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角色所承担的任务,要在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
杂技剧《永定山河》剧照
在敌人抓捕我方人员的片段中,我方人员为掩护战友,经过激烈的周旋,寡不敌众最终倒在了敌人的刺刀下,这一段的杂技动作不难,更多的是需要演员将敌我力量悬殊,舍我其谁,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通过演员在表演中展示的强烈信念感,有血有肉地将人物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相信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确实为取得抗战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定山河》中的10余位年轻演员做到了,他们用可圈可点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战火纷飞的年代,爱国青年蓬勃向上的时代图景。
剧末,历经沧桑的永定门还在凝视守望着当代北京,年迈的华永之带着后人来此缅怀作为结尾,首尾呼应,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代年轻人担当与选择的深刻启迪。古往今来,无数青年前赴后继地以赤忱之心、血肉之躯报效祖国,正是他们将热血融入祖国山河,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就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过去的青年和当代青年,通过共同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作为情感连接,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多媒体技术为舞台创新增色
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多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也让本剧在提升舞台整体质感上初现成效。6块根据剧情移动的竖屏,打造出一个诗意化、意象化的舞台场景,让抗战时期的南中轴独特风貌得以缓缓铺开。
杂技剧《永定山河》剧照
男女主人公传递情报被敌军追逐片段中,竖屏根据华方二人的行进路线,屏幕中通过展现不同的胡同街景,进行有规律的移动,这样的舞美设计,让有限的舞台空间得以无限延展,也使得整个故事线更加生动立体。其中一段惊险的走钢丝表演,也是巧妙利用移动多媒体效果,设计成我方人员在屋顶上走钢丝,躲避日军追逐,愈发烘托了紧张气氛,增强了看点。为了让杂技融入更多剧的元素,杂技道具也被巧妙改造成为适合剧情的舞美道具,钻圈设计成了门牌楼的形式,演员们在敌我双方的追逐中将精湛的钻圈技巧展露无遗。但有一点遗憾的是,杂技剧不同于有声话剧,更多的是通过动作来呈现内在情感,类似于舞剧的表达,通过充满力量或柔美抒情的舞蹈动作来释放情绪,而该剧运用舞蹈语汇进行肢体语言展示上还可以再精进一些。
总体而言,该剧是北京杂技团结合时尚元素和传统杂技艺术,创新“杂技 ”模式的最新探索,通过对传统的传承和对新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北京杂技发展的新路子,为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贡献了杂技艺术力量,成为了北京演出市场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