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桂琳:《妈妈咪呀!》——流行音乐、音乐剧到电影的跨媒介优势叠加

[关闭本页]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7

 

《妈妈咪呀!》:流行音乐、音乐剧到电影的跨媒介优势叠加

文/桂琳

 

  音乐剧《妈妈咪呀!》自从1999年首演以来,已经成为全球观众最多的音乐剧之一,至今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2008年和2018年的两部《妈妈咪呀!》电影也获得成功,第三部电影目前也开始筹备。《妈妈咪呀》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其秘诀其实是来自流行音乐、音乐剧到电影三种媒介艺术形式的优势进行不断跨媒介叠加的结果。

  一、流行音乐与音乐剧的相互成就

  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成功首先是经典流行音乐对音乐剧的加持。整部音乐剧共由22首瑞典ABBA乐队的歌曲串联而成。ABBA乐队是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典流行乐队,是继“披头士乐队”后又一支风靡欧洲的乐队。其音乐风格多变,涵盖流行、摇滚、迪斯科和民谣等,以轻快动感的音乐、简单直接的歌词,明亮和谐的嗓音风靡全球,可以说是代表70年代时代精神的一支传奇音乐组合。虽然这只乐队在1982年解散,但其歌曲的影响力却十分持久。瑞典甚至专门在斯德哥尔摩给他们建了一个ABBA博物馆。

  音乐剧《妈妈咪呀!》中使用的ABBA乐队的歌曲,包括 "Mamma Mia" "Dancing Queen" "Super Trouper" "S.O.S." "I have a dream" "Money,Money,Money" 等众多名曲。其中 "Mamma Mia" 被广泛认为是ABBA最好的歌曲之一,也成为了音乐剧的名字。 "Money,Money,Money" 则是ABBA最接地气、红遍全球的歌。 "Dancing Queen" 更是成为1976年美国单曲榜的第一名,是最为人熟知的迪斯科舞曲,并成为跨时代的经典名曲。

  《妈妈咪呀!》音乐剧的创作过程十分独特,是围绕着ABBA经典歌曲来编写故事,并将这些歌曲巧妙贯穿在剧情故事之中。整个剧情以妈妈唐娜为中心,她是曾经的叛逆少女,为了追逐自由和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也成为她最大魅力所在。当失去爱情之后,她也曾经痛苦万分,甚至自暴自弃。但得知自己怀孕之后,她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位单亲妈妈。

  她坚持着和恋人山姆曾经共同的理想,独自经营一个希腊小岛上的旅店,将女儿苏菲抚养长大。苏菲不仅健康美丽,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故事就围绕着苏菲的婚礼展开,女儿为了寻找自己的爸爸而将三位唐娜曾经的恋人带到小岛。最终,唐娜和山姆再次确证自己的爱情,女儿的婚礼变成了妈妈的婚礼。

  整个剧情始终洋溢着积极和乐观的格调,是对青春、爱情、自由和生命的赞歌,由此也与ABBA乐队歌曲精神高度一致。活力和激情的音乐也成为《妈妈咪呀!》备受观众欢迎的灵魂所在。而音乐剧所加入的故事、人物、编舞和舞台布景则让流行歌曲所携带的精神内容更加生动和鲜活。更使得ABBA的经典歌曲得以不断被传播,被一代代观众所听到。

  二、电影的媒介优势叠加锦上添花

  电影《妈妈咪呀》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真实的希腊海岛迷人景色,将音乐剧中的抽象舞台变成了一个基于真实海岛场景的更大的真实舞台。其中的真实景观和各种物件,加上镜头摄影的灵活运用,还有众多电影明星的表演才华,可以制造出更多舞台表演所无法展示的生活化细节,带来更多的喜剧感,又具有更强的情绪感染力,为《妈妈咪呀》增加了新的吸引力。

  以其中的重要歌曲"Dancing Queen""Our last summer"的表现为例,在电影中,大海、岛屿、海滩、帆船等景观,还有房间摆设和老照片等生活物件在叙事和抒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两首歌曲的激情和柔情都更具有感染力。"Dancing Queen"的演唱环境先是唐娜的房间,两个女伴利用房间的各种物品边唱边逗唐娜。唐娜慢慢走出忧虑,变得开心起来,于是开始在床上疯狂蹦跳。然后三位女性从房间通过楼梯滑到阳台,一路唱跳一路跑向海边。她们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加入,在壮丽的海边形成壮观的群舞景观,让这首表现女性力量的歌曲达到了最佳表达效果。在这首歌最后,唐娜和两个女友干脆跳入海中,溅起阵阵水花,全场情绪也达到高潮。这种利用水对情绪的渲染作用在影片最后再次使用,爱神阿弗洛狄特喷泉的爆发也成为整个影片狂欢的高潮。

  "Our last summer"这首充满怀旧的柔情歌曲以苏菲通过她的三个“爸爸”了解她妈妈年轻时生活状态的故事来展现。伴随着歌曲中优美的旋律,白色的帆船、蔚蓝的海水与柔和的夕阳光线,加上电影中出现的唐娜年轻时的老照片细节,让叙事、情感、景观与音乐在这个桥段形成了多重能量的共振,并与苏菲的心境相互呼应,唯美而浪漫。

  可见,通过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流行歌曲、音乐剧和电影的跨媒介优势叠加,《妈妈咪呀!》成为了经典之作。其中经典流行歌曲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和精神核心。后面的音乐剧和电影围绕这个精神核心进一步叠加自己的媒介优势,让该作品不断提高品质,增加内涵,也扩大传播能力。《妈妈咪呀!》的这一跨媒介优势叠加过程也能够为中国高质量艺术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艺术与人文系访问学者,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文艺美学、影视理论等。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艺评论文章30多篇。其中,评论文章《从长安到洛阳:马伯庸配方的复刻与消耗》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