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这五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不断推动首都文艺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4-07-01

  市九次文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首都文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繁荣发展、绽放巨大活力的五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智慧才华、辛勤耕耘谱写新时代文艺崭新华章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关心指导下,北京市文联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守正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着力促进“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相贯通,团结带领首都文艺工作者担当作为、善作善成,首都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工作,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首都文艺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

  一是积极组织常态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思想引领更加坚定有力。举办139期培训班,覆盖13个艺术门类1.2万余名会员,上好“开班第一课”,用“文艺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二是推动理论学习与主题创作相结合。与艺术家共同学习党史的成果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入选多个好书榜、《百年望道——画说北京党史》微视频党课广泛传播,都成为党史学习鲜活、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材。举办“人民的心声”北京市庆祝建党百年专场演出,彰显首都文艺家高度文化自信和强烈使命担当。

  三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紧扣繁荣首都文艺开展30余项课题研究,每年组织编发《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在中央、市属媒体及市文联媒体,开设庆祝建党百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栏,组织文艺家刊发理论文章,有效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热情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

  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艺创作及文艺活动,引领首都文艺界与时代同向同行。

  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国事活动。首都文艺家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设计、联欢活动的中坚力量,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贡献了几乎全部主创。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文艺演出、景观设计等活动,承办完成11首主办城市冬奥歌曲的制作宣发,《永远在一起》国内外点击量近10亿次。

  二是以艺战疫展现文艺担当。为抗击新冠疫情,首都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倾情拍摄百余个励志视频,创作公益歌曲《爱是桥梁》、国画长卷《不负苍生》等作品,极大鼓舞了一线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了文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三是深化对台文化交流。举办“京味文化之旅”,两岸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文艺家展开深入对话。组织京台两地艺术家合作推出两岸题材话剧《寻味》,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


小品《办公室的故事》


相声剧《依然美丽》

  四是主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聚焦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组织八个门类数百人次文艺工作者深入“回天地区”采风创作,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话剧《喜相逢》入选中国艺术节展演,相声剧《依然美丽》赢得广泛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五是大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高标准承办2022、2023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举办新时代首都美术展、书法展等,用文艺书写时代风貌。组织采风、创作北京中轴线主题美术、摄影作品,编纂、翻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54种,保护传承古都历史文化。高质量完成“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丛书文艺分卷,从文艺视角展现首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

  三、坚持以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心环节,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孵化与扶持相衔接、深扎采风作保障、奖励制度作支持”的创作服务机制,组织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佳作。

  一是着力完善创作扶持政策。编制《北京市文联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每年发布《文艺创作选题指南》。建立文学创作奖励制度,实施“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开展“北京影协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共扶持近300个文艺项目,实施申报、扶持、孵化、推介一体式服务,赋能文艺创作。

  二是着力优化创作服务机制。构建“大文学”格局,对内整合北京作协、老舍文学院、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力量,对外与中图公司、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密切合作,形成由“北京作家日”“十月文学月”“文学京彩季”等系列文学品牌活动为支撑的北京文学生态。完善深扎采风机制,聚焦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时代新变化等,深入开展“行走北京”“北京意象”等创作采风活动,通过蹲点、挂职等方式,为文艺家体验生活创造条件。构建文学IP转化机制,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蓝本,向舞台剧、有声剧、动画电影、VR转化,以童话《星鱼》为原型创作全景VR,同名歌曲MV 点击量10亿次,文学IP价值不断延伸。构建融合创作机制,推动相关艺术门类融通发展,助力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推广,创作推出舞蹈影像《万宁桥下镇水兽》。


坊间对话

  三是着力提升专业凝聚力。“佳作有约”“双周影院”“戏剧光影”成为专业性、高水准的文艺交流鉴赏前沿平台。大都市民间文艺协作联盟发挥平台集聚效应,引领民间文艺发展。建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打造“北京文艺论坛”“坊间对话”“艺苑沙龙”等学术品牌,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五年来,首都文艺界展现出蓬勃的创作活力,由文联知名艺术家领衔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等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北上》《应物兄》《宝水》、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及理论评论《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小说风景》等分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视、电影、文艺评论等各门类百花齐放,近百部作品斩获国内外重要文艺奖项,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实力与风采。

  四、坚持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重要任务,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

  我们始终坚持“用专业凝聚人才、用服务汇集人才、用平台培养人才”,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首都文艺人才队伍。

  一是推动文艺队伍梯次化建设。发挥主席团、智库带动作用,广泛凝聚各门类顶尖文艺家,构建首都文艺“第一方阵”。用专业汇聚中青年文艺骨干,鼓励他们当主角、挑大梁,形成首都文艺的“中坚力量”。办好美术书法“新人新作展”“北京舞蹈大赛”“北京青年相声节”“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网络视听节目创新与人才推优”等品牌活动,助力文艺新秀脱颖而出。通过畅通职称评审渠道、推动党建工作延伸等手段,团结引领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为首都文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掘培育“新北京作家群”,形成新时代首都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


青年人才孵化

  二是加强文艺人才专业化培养。建设“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对青年文艺人才开展阶梯式培养和跟踪式孵化。建立签约、特聘、合同制机制,发挥文艺骨干行业引领作用。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开展一对一人才培养。探索“结业不结课”的培养方式,在文艺人才发展关键阶段持续给予引导与支持,提升文艺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能力。

  三是深化文艺界行风建设。成立市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积极参与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健全行风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评选表彰“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名,10名首都文艺家获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让崇德尚艺成为文艺界自觉追求。接续文化传统,举办老舍、管桦、阮章竞、林斤澜、启功、贾作光、王世臣、关学曾等文艺名家纪念活动,传承德艺双馨精神。加大推介力度,开展老艺术家口述史工作,制作纪录片《文化记忆》,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影人》,举办职业道德巡回宣讲,覆盖近550万人次,营造文艺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行业氛围。

  五年来,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会员由2019年的22102名增加到25468名,其中18人经市文联推荐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宣部高层次人才等重要人才计划,13人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首都文艺界人才辈出,逐步形成了文艺名家领衔、中青年文艺家聚集、文艺新人活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优质文艺成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我们始终坚持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文艺惠民和文艺志愿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文艺成果。


文化援疆

  一是突出需求导向,深入开展对口文化援建。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等10余个省份,组织“结对子 种文化”“到人民中去”等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对接文艺需求,发挥首都优秀文艺工作者、优秀文艺作品的专业引领作用,推动精品创作,扶持文化品牌,助力援建地区文化建设,累计举办数百场线上线下文艺活动,惠及群众540余万人次。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节庆文化惠民。发动各门类文艺力量,在中华传统节日期间,深入农业、科技、民生等首都经济社会相关领域,以文艺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三是服务首都发展,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走进16个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基层文艺人才,不断夯实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五年来,首都文艺家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中国大地,充分体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

  六、坚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文艺舞台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我们始终坚持“走出去要走进去,请进来要融进来”,展现首都文艺魅力、增进文化交流互鉴,提升首都文艺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文学作品土耳其文译介研讨会

  一是大力推动“走出去”。“北京文学走出去”举办文学活动140余场,辐射49个国家和地区;41部作品和4辑《北京文学》翻译成13种语言输出海外,北京文学作品入藏20余家国际知名图书馆;在多国知名学府和相关机构开展“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举办3届北京国际文学院院长创新交流会;组织北京优秀作家赴英国、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家开展文学交流。服务国家项目,率艺术家赴国外演出,两国总统率政要观演。参加国际戏剧交流、举办杂技舞蹈精品展演,引发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是加大“请进来”力度。“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影偶艺术周”等品牌活动引进22个国家的114部作品,在老舍剧场举办“北京国际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周”“世界灯光师大会”、俄罗斯当代青年美术展、荷兰钢琴家独奏音乐会等10余项活动,26国驻华大使、文化官员到场观看演出展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艺术家合作

  三是深化国内外艺术家合作。开展“后冬奥”衍生IP《我的名字叫啊吨》舞台剧、童话《星鱼》影偶剧跨国创作合作,用多种艺术形式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七、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职能,打造充满活力、温馨和谐的首都文艺工作者之家


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

  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加强文联自身建设,优化机构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文联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创作服务部、组建北京市文艺家服务中心等,为服务创作提供机制保障。成立编制内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健全文艺发展的关键要素。把“支部建在协会”,实现党的工作向文艺工作者延伸。

  二是拓宽服务平台。建成老舍剧场及文艺创作展示交流空间,成为孵化培育、创作交流、展示推介的专业平台。打造“一网一微五号”新媒体矩阵,投入使用网上“北京文艺家服务平台”,广泛服务凝聚首都文艺工作者。加大文艺维权力度,提供文艺维权咨询和作品自愿登记服务,打通文艺维权“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市文联加强对基层文联业务指导,有力有效推进基层文艺工作。各区文联积极主动作为,有力促进了首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是主题文艺实践丰富多彩。门头沟、通州、大兴、延庆区文联举办主题书画摄影展、文学大赛、制作长篇评书等,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品牌活动亮点纷呈。东城、西城、朝阳、平谷区文联做精做优“东城文艺 ”“京剧发祥地”“六个朝阳”“全国书法双年展”等文艺品牌,擦亮地区文化名片。

  三是文艺惠民好戏连台。海淀、顺义、昌平、密云区文联举办“百川汇海·文学盛宴”、好风气“志愿服务艺起来”、“艺学堂”文艺大讲堂、“定制服务”等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欢迎。

  四是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丰台、房山区文联建立创作基地,石景山、怀柔区文联成立区级影视家协会,经开区、“回天地区”基层文联相继成立,文联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